当质疑中医的声音出现时,如果人们有情绪上的波动,是否是一种主体性缺失的表现?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分析哲学式回应

 
一、概念界定:
「主题性」为:不把自我并入任何群体标签;
「情绪波动」(限制在):因长时间沉浸在民族主义宏大叙事中以形成任何对贴有“中”标签概念的辩护本能。
 
二、重构问题
在这个范畴内,该问题可以具象化为:
当某人面对对中医的批评(且)出现「民族主义情绪波动」时,我们裁决此人「主体性是否缺失」的标准为何?
 
三、前提界定:创建理想说理环境,假设此人参与公共讨论时,完整经历:
  1. 变量分离:遮蔽「中国」属性,只看因果证据、风险-收益与可重复性;
  1. 对称性检验:同样论证若用于他国医疗,此人是否仍承认;
  1. 公共话语概念统一:对传统 vs 现代、循证 vs 经验、现象 vs 解释、科学 vs 非科学 vs 伪科学、可证伪性(falsifiability)的定义在讨论范围内完全一致
 
四、分析
此时,引入民族主义情绪此时有两个后果:
  1. 若该情绪只反映「价值受威胁而不构成证据」,此人在相同证据阈值下保持立场一致,并对其公共主张承担可追责后果,则此人主体性缺失;
  1. 若该情绪作为主要驱动力,使此人在价值受威胁时,用身份护卫取代证据,立场失去证据支撑——即新证据足够时此人信念不更新且旧信念加强,则此人主体性缺失或减损。
 
 

欧陆哲学式回应

 
此文中我将主体性理解为:在能指“中国”的呼唤与民族主义情绪面前,保持可反思的间距
当质疑中医引发某人情绪波动,判定此人主体性是否缺失可分三步:
  1. 揭蔽——此人是否能辨认自己已被缝合进“民族—传统”的历史话语与荣辱语法;
  1. 去同一化——此人是否能让「中医」从身份徽记退回为多元实践与制度史的对象;
  1. 进入无强制的对话——把受伤感转译为可共享的材料与检验程序。
若此人能顺利完成此过程并消弭民族主义呼唤机制的残存,则此人具备相对完整的主体性;
若此人能该在此过程中,每一步经历「价值受威胁 → 民族主义情绪波动 → 通过揭蔽、去同一化、转移压制/弭除情绪,甚至情绪反身化并让位于公共理由,主体性反而稳固,或则此人完成再主体化(即不再让民族身份替我说话,而在共同审议中自为其说)。
若此人情绪成为压制他者的授权,则它被呼唤吞没,即主体性开始/已经消散。
上一篇
人类文明是从土里挖出来的
下一篇
卷润躺韭之外的第五种选择
Loading...